Healthy Life|年少苦讀變尖子一度欲輕生 澳洲回流成人生轉捩點 臨床心理學家:盼用知識回饋社會

醫健人物

發布時間: 2024/03/22 17:33

最後更新: 2024/03/22 19:40

分享:

分享:

學童輕生個案近年急增,臨床心理學家黃蔚澄博士(Paul)談及自己修讀心理學的原因,剖白自己少時亦曾因學業壓力萌生輕生念頭。作為過來人,他明白心理健康對於一個人的成長很重要,故勸勉青少年:「越想逃避的時候,不妨抬頭望望天空」。

留學澳洲 找回讀書樂趣

Paul接受訪問時憶述,約30多年前,在香港就讀中三,相比起學業,他更愛足球。在香港高壓且競爭大的教育制度下,他清楚自己並非一個讀書材料,故此一早對於兩年後的會考成績不抱任何期望。恰巧當年暑假,他與家人到澳洲探望親戚,母親隨口一句:「睇吓人哋收唔收你啦」,便定下到澳洲升學的計劃。

翌年,Paul順理成章到澳洲留學。他坦言,因自己以前無心向學,尤其是英語能力方面比同學略顯遜色。來到澳洲後,他慢慢發掘到讀書的樂趣,那邊的同學和老師都很開放和包容,

我覺得最感恩的事是,當時我修讀經濟科,要做功課。那時候,我英文差,依照內容朗讀1個半小時,根本沒有人知道我在說甚麼。但大家就靜靜地坐著,聽了我讀1個半小時。由那一刻起,我就決定要努力讀書。

除了學校環境和人事讓Paul對讀書一事改觀,最重要的是不想辜負家人供書教學,決定r發奮圖強,急起直追,僅用一年半時間追趕整個中學的課程內容。最終公開考試的成績亦不失所望,順利選讀自己較有興趣的心理學。

中學時期我曾經看過《挪威的森林》,裡面提及的精神病院,如何一個人痛苦,如何影響身邊的人,讓我想追求對人性的了解,所以就選擇讀心理學。

律己過嚴 將自己推到臨界點

背負著家人的寄望和用心,Paul越是覺得不可以辜負家人,對自己的要求越來越高,如當年「一份功課做10次」、「演講前事前背好講稿,練習過不下10次、20次」,直至倒背如流且無誤為止等。他出色且優異的學術表現獲表揚,成功申領多個獎學金,總算對父母有個交代。與此同時,他的心理健康亦悄悄到達臨界點。

當時,他明確感覺到自己開始內耗,到一個快將倒下的程度。他開始對所有事情都失去興趣,每天只想休息和睡覺。除了踢足球以外,他謝絕一切社交。他形容當時的生活如同機械人一樣,每日如是。乏味的生活讓他開始胡思亂想,亦開始出現失眠的問題。

我開始有自殺的念頭。

回港一年成人生轉捩點

唯一能將他臨危勒馬的,就是家人的牽絆。他一直壓抑著負面情緒,到大學畢業那年,他才開口對家人表示「想暫停一下」,遂回流香港休息一年。Paul回想起那一年的經歷,坦言「沒想過是人生轉捩點」。當時他在家樓下一個屋邨補習社找了一份做功課輔導班導師的兼職,每天就是督促著小學生放學後做功課,直到晚上家人下班來接他們回家為止。

我還記得當晚是中秋節,那時我班有一個非常懶惰的學生來補習,因為功課一直做不好,一直『留堂』到8時許。那個小學生因為害怕不敢告訴我想去廁所,最終忍不住尿意,在我面前失禁。

點擊圖片放大
+3
+2

重返校園 用知識回饋社會

這個經歷對於該名小朋友來說,也許烙下童年陰影;對於Paul來說,卻是一個讓他重返校園的契機,繼續回澳洲鑽研心理學,完成碩士和博士的課程和研究。這次回去完成課程,心態與一年前截然不同,

修讀臨床心理學有很多實習,所以我花了很多時間和心機去追求做一個臨床心理學家要具備的知識層面,以及鑽研相關領域。我再不是為成績去修讀碩士和博士。

實習期間,Paul接觸過不少精神病患或其家屬,如因染上毒癮導致嚴重精神分裂,或企圖自殺的患者亦屢見不鮮。他明白普通人一番好意,希望透過一句「加油」、「節哀順變」,鼓勵精神病患或其家屬。但這些說話對於受負面情緒所困的人來說,就是「說完就走」的意思。與其與跟精神病患或其家屬說加油,Paul建議無聲陪伴比千言萬語更有效。

除了研究防止自殺外,隱蔽行為也是Paul的學術研究中一個很大的課題。他有感疫情肆虐期間很多青少年對於外界失去興趣,足不出戶引申很多社會問題,如多了人有自殺傾向。疫情總算告終,他建議大家不妨多點留意身邊的人,如發覺身邊有朋友經常宅在家,或言談間提及對世界失去興趣,可以鼓勵他們走出房間,「逛逛街、望望天」。

「慢慢來吧,真的要走出第一步離開房間,因為這個世界比你想像中大很多,有趣很多,好玩很多!」

HKET App已全面升級,TOPick為大家推出一系列親子、健康、娛樂、港聞及休閒生活資訊及影片。立即下載︰https://onelink.to/f92q4m

追蹤TOPick WhatsApp頻道睇最新資訊︰http://tinyurl.com/3dtnw8f5

記者:黃堯姿

攝影:林君茹、陳健珊

監製:黃存新